
6月5日-6日,中国殡葬协会2024年公墓工作交流会在海南省海口市隆重召开。本届交流会以“文化引航 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为主题,邀请十八位业内外专家学者交流理念观点和实践经验,共同探讨殡葬行业的变革与创新,研讨发展趋势。跳悦智能联合创始人受邀参加此次活动,讲述AI与爱、生命、记忆、人文的价值连接。
大会在谈论到“现代殡葬”的意义时提到,将生命以“数字的人生记号”凝固在大众公共空间里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它所指向的正是“数字生命”的其中一类技术实践。
今年以来,跳悦智能也已受邀参加了多场与生命教育、数字永生相关话题的主题活动,我们与诸多文人学者、医学专家一起,从技术进步的视角探讨科技与生命的相拥。我们认为,AI科技让生命以新的方式存在,是生命在更多时空的延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为社会带来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图1/中国殡葬协会2024年公墓工作交流会
图2/跳悦智能为福寿园国际集团开发数智形象发言人用于2024清明发布会的召开
图3/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携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泰康生命关怀共同策划的“爱在清明·醒来生命文化艺术周”
图4/北京大学主办,福寿园国际集团协办的《死亡是多彩的》清明论坛
01 / 数字永生
生命因为记忆而永恒
我们在生命教育中所谈论到的“数字永生”,指的是记忆/意识的数字化或借助虚拟数字人技术模拟逝者生前动态,前者如影视作品中对意识/记忆上传的构想,例如《流浪地球2》中图恒宇用数字生命技术复活女儿丫丫。

现实世界中,在现有的技术层面上,数字永生的核心技术是以逝者的数字影像、对话数据等数字痕迹作为资源,借助AI的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等功能对逝者的交流习惯进行模拟,例如包小柏用AI“复活”女儿。
AI数字人技术可以让逝者从形象、声音、性格,甚至思维模式进行全方位的保留,生命信息被永恒保存、记忆,让其在虚拟世界中继续存在,并实现交流互动,对生者也是一种新的慰藉方式。

由此延伸到关于AI技术在安宁疗护领域的应用,在3月2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携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泰康生命关怀共同策划的“爱在清明·醒来生命文化艺术周”活动上,活动嘉宾就曾经表示:“AI技术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死观通过一个非常具像的载体去落地。”
AI数字人技术还可以用于特殊告别、数字殡葬。例如吴孟超院士、著名媒体人曹景行的葬礼,都使用了数字人技术。在中国殡葬协会2024年公墓工作交流会上,中国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王计生表示,现代殡葬在认识上、形式和内容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命以“数字记号”的方式凝固在大众公共空间里,供后人回忆、纪念、学习,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在尊重生命和集约资源之间找到平衡。
AI“复现”已故之人也可以促进文化传承。通过记录和保存生前的信息和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先人先驱、名人大师的生活,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和价值观。
02 / 技术与伦理
以人为本,以情感为纽带
“每个人都会死两次,第一次是失去生命,第二次是被人遗忘。”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在目前已有的AI复现已故亲人的案例中,AI作为思念亲人的工具,为使用者带来心理慰藉和情感表达。
跳悦智能在两年前就曾经帮助一对夫妇用AI再现已故的女儿。跳悦智能的专业团队与安宁疗护专家合作,收集有限的素材,包括十张照片和少量语音。经过技术验证后,团队在十天内完成了视频克隆,以AI算法精准驱动模糊照片中的眼睛和嘴型,并再现了女儿的声音。在交流过程中,团队深入了解了女儿的性格和日常生活细节,以确保再现效果符合父母的期望。最终的合成效果在2022年的“爱在清明”活动现场播放,引起了在场失独家庭的共鸣。
这是跳悦智能团队第一次尝试非商业场景下的AI应用,仅凭少量模糊的素材就完成了复原,经过两年的技术发展,跳悦智能的第三代数字人技术使用AI大模型已经可以做到更加精准的复现,仅凭一张照片就可以驱动嘴型头部和身体律动。对使用者来说,少量的素材可以让逝者通过AI“复现”,让生命留存于世。
但是,目前存在一些人或机构利用“AI‘复活’生命”的概念来博取流量和关注。他们可能会以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方式制作虚假的“数字永生”产品,或是未经授权擅自“复现”他人等,让这一技术陷入了伦理与法律的争议之中。

正如跳悦智能联合创始人在北京大学《死亡是多彩的》清明论坛上所强调,技术的发展应以人为本,以情感为纽带。使用AI实现逝者复现的前提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生者意愿的尊重,如逝者隐私保护,在使用逝者数据时,应尊重逝者及其家属的意愿,避免违背其原本的意图。“我们希望,AI实现‘数字永生’的落地方式是轻柔的,带着美好和爱意的,为了攫取流量、实现商业扩张而狂暴落地是不可取的,它是对生命教育领域的缓缓渗透和大众认知的提升,通过科技的力量为生命教育和安宁守护注入新活力。感恩已故的亲人爱人,他们用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路,让我们以AI带着这份感恩,继续前行。”
03 / 以「AI」之名
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个永恒的我
在这些AI“复现”逝者案例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的名词——数字“永生”。每个人都可以提前备份自己的人生,在数字世界实现生命数据的永恒留存。
跳悦智能创始人包英泽博士4月份在一档播客节目中从AI“复现”逝者谈到数字永生的话题,从肉体生命与数字生命的辩证关系,从脑机接口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到“意识上传”服务,数字生命的构建将与现实世界同步。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人将不仅仅实现外表、声音的复制,在保存记忆、思维模式、表达习惯、性格特征上通过个人训练也可以达到以“假”乱真。
目前,定制出一个数智分身,这是我们“数字永生”最近的一条路。包博士介绍,数智分身技术已经可以通过“图灵测试”——这是检测机器是否具有人工智能的标准。“无论是为了把自己的思想传承下去,还是为了更好地陪伴自己的下一代,抑或是代替自己处理一些繁琐的工作,数智分身可以为这些问题提供一套技术解决方案。”包博士介绍说。以「跳悦AI数智分身」产品为例,基于跳悦智能第三代数智人技术,已为超过2万人制作自己的分身,包括企业家、医生、教师、律师、非遗文化传承人、主理人等,也有已故之人的AI“复现”。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崛起,让数字技术同生命体结合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生命体与数字技术实践的接合,不仅需要跨越技术障碍,也要打破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隔阂。
跳悦智能作为成长型科技企业,也同时呼吁公众注意个人数据信息隐私的保护,法律法规及时跟进,为技术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作为企业,也要前瞻性制定并遵循一定的技术协议,保证数字人可追溯可识别。
今后跳悦智能也将继续加深与殡葬、安宁疗护领域的合作,通过落地应用和公开展览的形式,让AI+生命教育走进大众,推动数字生命技术始终向善,我们期待数字化生命的技术发展对于科学和人类社会发展都带来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芒种刚刚过去,我们感受到自然中生命的热烈,也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让我们以AI怀揣永不荒芜的柔情,珍惜生命、感恩生活,感知万物可「AI」。
发表回复